为啥要放生鹦鹉呢,罗陀鹦鹉前身因缘
- 编辑:admin - 点击数:790为啥要放生鹦鹉呢,罗陀鹦鹉前身因缘
一、无锡允许放生的水域在哪里
1、此前身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心持烦恼之某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比丘被佛问:“汝心持烦恼,是真实耶?”答:“世尊!此乃事实。”佛问因何缘故。比丘告白:“见一盛饰之妇人而起烦恼。”尔时佛云:“比丘!所谓女人为不能看护者。前生有附以看护者而看护之,结果仍然失败,汝对女人能如之何?假令入手,亦不能看护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2、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受生为鹦鹉,其名罗陀,有弟名布咤波陀。此二只鹦鹉幼年时为一猎师所捕获,送与波罗奈之某婆罗门,婆罗门看顾如子,然婆罗门之夫人,性质悭贪,不稍爱护。婆罗门因商业外出时,对二鹦鹉曰:
3、“汝等于我经商外出时,对汝等之母(婆罗门夫人)所为,加以监视,注意其他男人之出入。”婆罗门于嘱托后出发而去。彼女于其夫走后,开始为不义之行,无分昼夜,出入者不知其数。布咤波陀见之,对罗陀曰:“主人婆罗门托夫人与我等,彼女为此恶事,应须警告其注意。”罗陀曰:“汝不可说。”布咤波陀不听,向夫人警告注意。
4、夫人顿起杀机,唤布咤波陀曰:“汝为我子,我今后不为此事,汝近前来。”夫人频示爱语,布咤波陀接近夫人,立被捕捉:“汝来诫我,不知死活。”即扼杀之,投入灶内。
5、婆罗门归来休息后,问罗陀曰:“罗陀!汝母有行不义之事否?”于是唱第一之偈︰
6、我由旅还来,尚未经几程。
7、汝母与他男,有无相关事。
8、罗陀曰:“贤者实际不语于己身无益之有无事。”于是唱第二之偈:
9、事实在言中,告亦不相宜。
10、布咤波陀弟,烧入火灶中。
二、七月初一能放生吗
1、菩萨向婆罗门如此说法后自思:“我亦不能住于斯所。”于是向婆罗门告别,飞向森林而去。
2、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之理竟,心持烦恼比丘得预流果──佛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布咤波陀是阿难,罗陀即是我。”sN0佛教网-人生佛教网,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
3、贤愚经白话:二鹦鹉闻四谛缘品第五十八

4、摘要:经云:“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。”古德亦云:“茅檐雨过日头红,瞬息阴晴便不同,况是死生呼吸事,黄昏难保听朝钟。”
5、身处娑婆世界,永远有纠缠不清的烦恼与业障,若抱持等有空闲再修行的想法,只落得攀缘执着,随情造业,轮回六道,永无出期。况无常之生死大事,岂是我们所能预知?唯有把握当下,修行佛法,才是解脱之道。
6、二鹦鹉闻四谛缘品第五十八
7、这样的经法我(阿难从佛亲自)听闻,讲法时,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当时长者须达敬信佛法,做僧众的施主,凡僧众的一切所须,他都全都供给。比丘们随其所须,每天都到须达家中,并宣说佛法,教诲须达。
8、须达的家里有两只鹦鹉,一只叫“律提”,另一只叫“赊律提”,性情聪慧,能听懂人的语言。比丘们来去时,常常预先告诉家人知晓,使其擦拭整理待客之物,欢欢喜喜迎接僧众。一次阿难到须达家,见这两只鸟聪明伶俐,心中非常喜欢,便对它们说:“我要教授你们佛法。”两只鸟也很高兴。阿难为其传授四谛法,让它们讽诵学习,而说偈言:“豆佉,三牟提耶,尼楼陀,末伽。”(汉语:苦集灭道)。
9、门前有树,二鸟听闻此法后,欢天喜地地讽诵学习,飞到树上,又依次不断地飞上飞下,连续往返七回,不停念诵学到的四谛妙法。到了晚上便栖息树上,结果被野狸吃掉。凭此善心,死后立即转生到四天王天。
10、尊者阿难第二天乞食时间一到,披衣托钵入城乞食,听说这两只鹦鹉被野狸所杀,心生怜悯,回去对佛说:“须达家里有两只鹦鹉,弟子昨日,教给它们读诵四谛法,两只鹦鹉在昨夜命终。不知它们的神识转生在什么地方?恳请世尊怜悯,为我明示。”